后枕痛以頭后枕部疼痛為主要表現。中醫(yī)認為,足太陽膀胱經“從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”,經脈循行于頭后枕部,故將后枕痛稱為太陽頭痛,落枕、頸椎病引起的疼痛也包括在內。根據后枕痛發(fā)病部位、循行經脈,可選取風池、天柱、后溪、昆侖四穴進行按揉,舒筋活血,通行氣血,緩解疼痛。
病因病機
太陽經主表,可謂六經的屏障,足太陽膀胱經循行于項背部,統(tǒng)攝營衛(wèi)之氣。風寒侵犯人體,多先傷及體表,正邪抗爭于肌膚表面。太陽經氣運行不暢,就會出現頭項至背部牽強作痛。人體手足三陽經筋均到達頭目,起到約束骨骼、活動關節(jié)、保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、維持人體正常體位姿勢的作用,所以經筋病癥多表現為拘攣、強直、疼痛。足太陽膀胱經“主筋所生病”,人體諸經筋以足太陽經筋為首,該經諸穴可治療包括后枕痛在內的諸多經筋病癥。
頭項肌肉感受風寒外邪,長期勞損,筋脈失養(yǎng),扭挫外傷,太陽經脈、督脈痹阻不通等皆可導致后枕痛。
腧穴調理
風池穴是足少陽膽經腧穴,在項部,枕骨之下,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。風池穴為搜風要穴,主治風邪為患引起的后枕痛。
天柱穴是足太陽膀胱經腧穴,在項部,橫平第2頸椎棘突上際,斜方肌外緣凹陷中。天,高也;柱,支柱也。天柱穴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堅實飽滿,頸項受其氣,故能承受頭部重量。風池、天柱二穴皆位于腦后,為局部取穴,發(fā)揮“腧穴所在,主治所在”的作用;又可調節(jié)循行于后枕部的太陽、少陽二經經氣。
后溪穴是手太陽小腸經腧穴,在手背,第5指掌關節(jié)尺側近端赤白肉際凹陷中。小腸經經脈和經筋皆循行于肩頸部,后溪穴又為八脈交會穴,通督脈,手太陽經的氣血可通過本穴與督脈相通。
昆侖穴是足太陽膀胱經腧穴,在踝后外側,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。昆侖,廣大無垠貌,在道教典籍里意指頭腦,本穴為膀胱經五輸穴之經穴,穴性屬火,本經經氣經本穴變化后可循經上行。后溪和昆侖二穴為循經遠端取穴,可通調循行于后枕部的太陽經、督脈、少陽經等經脈經氣,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。
需要注意的是,如出現后枕痛癥狀,除了可按揉穴位及時緩解疼痛,還應及時排除顱內出血、顱內感染、顱內腫瘤等疾病,若疼痛因頸椎問題引起,要積極治療原發(fā)病。